對抗悲傷

— 圖片來自本會庫存、互聯網及www.freedigitalphotos.net

甚麼是悲傷?
悲傷是一種情緒,包含了很多種感覺,如無法相信、孤單、恐懼、忿怒、內疚、傷心和絕望。家裏有親人去世,便會感到悲傷,而令人傷得最厲害的,就是白頭人送黑頭人了。子女的逝世,是最令父母痛心的的損失。

應付悲傷的情緒
失去子女的父母,會受到悲傷所帶來的後遺症影響。他們會時常感到很疲倦,整天都想睡覺,又或者整晚失眠。不想吃東西,沒有心情打扮,脾氣暴躁。醫生可能會處方一些藥物給你服用,以控制這些症狀,並會輔導你。但過份依賴藥物,只會令你失去對抗悲傷的能力,令其後的生活更難過。

有些父母或會試圖去逃避子女的死亡,否認其真實性,服食鎮靜劑、嗜酒,甚至以吸毒來麻醉自己。有些就會立即把所有已死子女的物品丟掉或送給別人,令自己不會睹物思人。這些都不是解決的辦法,到頭來只會令自己懊悔。

悲傷是無法逃避的,是正常的反應,一定要把它克服,才是明智的選擇。悲傷是愛意表達,感到傷心則表示你曾經愛過。嘗試勇敢地去面對每一天,並作出一些應有的決定。但應避免作出一些太過倉促的決定。

孩子死後所帶來震驚的感覺,可能會維持數星期,也可能會維持數個月。他死後的數個月,你的心可能會痛得更加厲害,四周被孤獨和空虛的感覺籠罩著,雖然外面的世界不變,但對你來說已經不再重要,心靈內只剩下一片空虛。如果你以往花大部分時間在孩子的身上,專注地照顧他的話,那麼這份空虛的感覺會更加強烈。因為你的孩子死了,而你跟他的生活也隨之而終止,心裏便會留下一個很大的空位,等著你去填補。

如果你以往長時間地照顧有病或身體有缺陷的子女,現在或會有如釋重負的感覺,也會替子女感恩,因為他們已不用再受苦了,又或者你會感到內疚。所有的感覺都是正常的,很多父母也曾經歷過。

體諒別人的反應
體諒別人對你的反應,也是另一個嘗試。你或者會覺得,別人好像想避開你,這是因為他們不大想談及死亡這個話題,可能根本不知道應該向你說些甚麼。人們大多都不願意接觸死亡,對死亡很避忌,不能接受其為生命的一部分。

因此,你會覺得有些朋友所說的話傷害了你,這些無心的說話背後都隱藏著一番好意,只是他們不明白悲傷是甚麼一回事,才會傷害到你。他們也不知道復原的過程可以是很漫長的,無論你有沒有心理準備,孩子的死對你來說都是極大的打擊,其他人可能不會明白這點。

孩子是你生命的一部分,永遠都是,其他人期望你會忘記已死的子女,但這是不可能的。就算孩子死了,父母都會把他放在心裏,他永遠是你的一部分,沒有人可以把你對孩子的記憶抹去。

不同形式的悲傷
表達悲傷的方式人人不同。有些人會以開放的態度去表達,跟別人傾訴,得到很多人的關懷;有些會痛哭一場來減輕痛楚;有些則會覺得欲哭無淚,未能盡情痛哭。就算是兩夫妻,悲傷的方式和節奏都可能各有不同。跟孩子的關係不同,悲傷的方式便會不一樣。有些父母不知道怎樣去表達,把痛苦埋藏在心裏,有些會寄情於工作,有些則會找人傾訴。

尋找幫助
孩子死了,對父母來說是重大的打擊。尋找緩和悲哀的方法是很重要的,跟其他有同樣經歷的家長分享感受,可以得到安慰,得到體諒。雖然沒有人可以把你的悲傷挪開或減輕,但跟其他家長傾訴,可以令自己舒服一些。

悲傷可以把絕望、哀愁、失去人生樂趣等情緒擴大,令你無法自拔,妨礙自己從悲痛中復原過來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便要請教心理醫生了。很多家長都試過,覺得很有效。

其實,你可以從很多途徑去衡量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心理輔導,一些區內的組織或團體都可以幫到你。

各組織可提供專為喪子或女的父母而設的小組活動,由專業人土或心理醫生帶領,讓各家長藉此抒發心中的抑鬱和憂傷,小組可每星期或幾個月舉行一次。

另可召開一些自救小組,由家長本身負責帶領,在小組中互相安慰,互相扶持。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由一些親身經歷過喪子或喪女之痛的父母來輔導,令剛失去子女的家長找到安慰和共鳴。你可能會想談談自己的子女,在這種場合,你可以毫無顧忌地暢所欲言,講述自己的感受。

如果你有宗教信仰,你可能會向教會的牧師傾訴。大多數醫院都有院牧,死亡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,如果孩子在醫院逝世,可跟他們傾談一下有關的事宜,從中找到安慰。

死者兄弟姊妹的悲傷
死者的兄弟姊妹,如果知道自己的胞兄弟或胞姊妹死了,都會感到很傷心,父母應向他們解釋一切。孩子離世前,父母應該跟其他子女傾談有關死亡的事,讓他們有心理準備,了解死亡是甚麼一回事。父母應該以一種自然和簡單的方式來表達,解釋死亡其實是人生的必經階段,就好像花兒會淍謝、鳥兒會死亡一樣。試向他們讀一些專為小朋友而寫,並談及死亡的書籍,讓他們對這方面有更多認識。

孩子死後,其兄弟姊妹或會想跟他道別,請不要制止,應讓他們參加喪禮等事宜,禁止他們,只會增加他們心裏的不安。

兄弟姊妹的相處,少不免會有衝突,也可能曾經希望對方立即死掉。孩子死後,其兄弟姊妹可能會因此而感到內疚,認為自己該負上責任。父母應讓他們有機會發洩心中的悲傷和罪疚感,讓他們知道,孩子的死不是他們的責任。

小朋友或會把自己悲傷的感覺收藏,不想向父母傾訴,怕令父母不開心,反而想向其他人傾談。父母可讓他們參加一些專為他們而設的活動。

治療創傷

孩子的死既已成事實,以後的生活你會怎樣去過呢?你會選擇虛度餘下漫長的日子,讓悲傷蓋過一切,還是積極地活下去,化悲憤為力量呢?以下的短篇文章,乃一些經歷喪子之痛的父母親所寫。

<一位母親的話> 
大維死後的一段日子,我的心依然載著無窮的痛苦和空虛。那種感覺深得很,好像一度鴻溝般大的傷痕,一直在折磨我。我想,這個傷口可能永遠都不會復原。但神應允了我的禱告,葬禮臨近的時候,我的心開始得到釋放,痛苦變成了恩典。我把痛苦的經驗與其他家長分享,讓他們得到安慰。惡夢醒來,原來可看見美麗的彩虹。 — Peggy Balfour (加拿大)

<一位父親的自白>
我別無選擇,最終都要失去心愛的兒子。

我任由悲傷去煎熬生命,讓它肆意地摧殘我。我悲傷,因為我愛得深。兒子雖然死了,但我對他的愛並沒有熄滅。

就是因為這樣,痛苦的感覺才會這麼厲害。

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其傷痛。就算是我的妻子和兒女,都不會跟我一樣。

擔當父親和丈夫的角色,我有責任去安慰家人,但我能做到的,就只有跟他們一同悲傷。

悲傷是那麼的真實,那麼的不理性。我接受自己是這樣。

我是家裏的一分子,也是人類的一分子。所以我接受思想上和行為上的不理性。

悲傷不會把我和家人疏遠,只會令我們更加緊緊地繫在一起。它令我的身心感到疲累,但我並不能把它撇棄。

痛哭是表達悲傷的一種方式,也能令人舒服些,我並不認同「男兒流血不流淚」這個說法。我必須讓自己可以開懷地哭。

悲傷並不能為你解答所有問題,「為甚麼?」,我惟有接受這條沒有答案的問題。

我的孩子是個人,現在是,以後都是。我永遠都不能忘記他,不能當一切沒有發生過,不能跟以前一樣地生活。

我需要去適應另一種新的生活,但這不並代表我能把他忘記。

我的口裏會提著他,心裏會想念他,以後的日子都是這樣。

我不能因為孩子的死而感恩,只會因為他曾經活過而感恩。不能忘記有關他的事,尤其是他離開人世的事。

我寧願去回味跟他一起快樂的情景。這樣的話,時間便會慢慢地把傷口醫好。把創傷醫好,並不代表可以把孩子忘記。

過去發生的事,包括孩子的死,並不是我所能控制的。但我相信,我可以跟家人一起創造未來。

如果孩子沒有死,我或者可以成為一個好人。但如果可以的話,我希望他的死和我的悲傷,可以令我變成一個好人。

以前我根本不明白這些事,直至參加了一些小組活動後,得到其他家長的安慰,令我變得更懂得體諒,更有耐性,更有憐憫人的心。

悲傷的產生,令我在感情上有很多需要。只要我多接觸有同樣需要的人,便可使這些需要得到滿足。

我的信念,並沒有隨著兒子的離開而消失。憑著這些信念,我渡過了人生中最艱苦的日子。有懷疑並不是重大的過失,只要從中令自己的信念更加堅固。

雖然我不願意兒子捨我而去,但既然事實如此,倒不如將悲憤化為力量,幫助一些有需要的人吧!

— Robert F. Gloor (加拿大)

Comments are closed.